以數智之光,守護地質山河——我的地質環境監測系統研發之路
來源:
數智工程分公司
作者:
鄒莎莎
發布時間:
2025-08-05
瀏覽量:
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張凱文的目光掠過城市的天際線,最終定格在電腦屏幕上跳動的地質監測數據上。那些與“地質環境數智化監測系統”并肩作戰的日子,如同潮水般在心頭翻涌。這段旅程,充滿了探索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每一步都鐫刻著他對地質監測事業的無限熱愛與責任擔當。
故事始于2019年。在日常的地質監測工作中,張凱文深刻體會到了傳統監測方式的局限性。地下水、地質災害、地質遺跡等監測項目各自為政,數據分散,難以形成全面、系統的分析。他時常思考,能否構建一個綜合性的監測平臺,將這些分散的監測項目整合起來,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與智能分析?帶著這一構想,他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籌備工作。
他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資料,走訪了眾多一線監測站點,與同事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無數個日夜的挑燈夜戰,他終于將地下水、地質災害、地質遺跡、礦山地質環境、地面沉降等監測內容納入平臺規劃,初步搭建起了系統的框架。
構想雖美,落地卻難。2021年,某市地質環境監測標準化站點監測項目的立項,為張凱文的構想提供了轉化為現實的契機。然而,從站點選址到設備安裝,從數據采集到系統調試,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
為了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張凱文帶領團隊駐扎在施工現場。白天,他們實地勘察,協調各方資源;夜晚,他們研究技術難題,優化施工方案。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2022年,超過60個標準化監測點在某市各地建成。當第一個監測數據成功傳輸到系統中時,那一刻的喜悅與欣慰,讓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值得。
耕耘終有回響。2023年6月27日,某市生態發展區的一處采空區突發塌陷災害。得益于精心布設的標準化監測點,系統憑借精密儀器與智能算法,及時捕捉到了地層的細微形變。當監測數據突破安全閾值的瞬間,預警模型迅速啟動,以秒級響應速度向相關部門發出警報。這份及時、精準的監測預警,為周邊居民撤離與財產轉移爭取了寶貴時間,成功化解了險情,守護了一方平安。
面對科技的飛速發展,張凱文深知數智化是地質監測的必然趨勢。2023年,他們開啟了數智化升級改造之路。這不僅包括硬件設備的更新換代,更包括一套先進軟件系統的開發,以實現數據的智能分析和預警。同時,為了規范地質環境監測站點的建設,張凱文牽頭編制了《地質環境監測站點建設規范》地方標準。團隊成員們加班加點,反復測試,不斷修改完善。最終,標準順利發布,他們的“地質環境數智化監測系統”也在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第二屆數遙杯自然資源數字賦能創新應用大賽中榮獲三等獎。這份榮譽,是對他們團隊努力的肯定,更是對他們繼續前行的激勵。
2024年,項目迎來了新的突破,被省空間生態修復中心確立為試點項目。張凱文深知這既是信任,也是責任。為了進一步提升系統的實用性和可靠性,他們集中精力攻克技術難題,成功完成了地質災害叫醒叫應功能。這一功能的實現,意味著在地質災害即將發生時,系統能夠迅速發出預警,第一時間通知到相關人員,為生命和財產安全爭取寶貴的時間。
展望未來,張凱文和他的團隊又有了新的目標——立項將大模型接入該系統。他期待著,通過大模型的強大數據分析和預測能力,讓地質環境監測系統更加智能、精準,能夠提前感知地質環境的細微變化,為地質災害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回顧這一路走來的歷程,張凱文深深體會到,在地質監測這條道路上,創新永無止境。每一次技術的突破,每一個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行業的支持和信任。未來,他將繼續帶領團隊,以數智之光,守護地質山河,為地質監測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一頁
上一頁
關于我們
山東正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專精特新”企業、濟南市“專精特新”企業。公司目前在崗人員近200人,擁有泉城產業領軍人才1人、注冊巖土工程師3人、一級建造師5人、二級建造師10余人。
版權所有:山東正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濟南 魯ICP備14011890號-1